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与自己相处》残篇(上)

朱红妆 琢舟八千里
2024-09-21

在2020年一整年中,除了2、3月份之外,其他时候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但是到了9月份我的自我系统出现了问题,我正在做的事并不是我应该做的事,于是我后来不停地责备自己、鞭策自己。这在一开始是很见效的,但是到最后导致我行为效率直线下滑,而且招致了很大的痛苦。


所以我在年底留给自己了年度作业,其中之一便是“如何与自己相处”。这并不是能够轻易解决的问题,但是我在《自控力》、《非暴力沟通》中找到了一些启发。


这次想聊一聊《非暴力沟通》(Marshall B.Rosenberg)这本书,我带着我的年度疑问走进了这本书,但我始终认为,人类心中存在的是长久的善意而非恶意,像似“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所描述的那样。




<1/4>提出问题

《非暴力沟通》作者Marshall B.Rosenberg博士 (1934-2015)作为一名犹太人,而又正好是在法西斯盛行的年代,好巧不巧,博士的童年还真是受到了迫害。博士的父母在纳粹集中营中被迫害,他本人是由其舅舅抚养长大。难以想象这样的经历会铸就一个为“非暴力沟通事业”所奋斗的人,我想这也就是作者交给我最有说服力的一段论述。


至于这本书的性质,被归纳于“心理学、励志、成长”一类之中,而作者也是心理学的临床医师。


心理学发展史上,在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影响深远。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此时正是作者大学期间,而其老师罗杰斯恰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起人和代表人物。威斯康星大学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重镇。所以说,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真传。


回到这本书本身上,其英文名叫“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由于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隔阂,我想从书的原名着手开始是一种明智的选择。Nonviolent“非暴力的,adj.”而作为以non-为前缀的派生词,其词性主体在后面,即“暴力”。Communication的动词形式是Communicate,其词源应该是common(共同的),从学科定义上来讲,communicate包括“传”与“受”两个方面。


结合作者的经历以及履历来看,我想作者想通过这本书与我交流的是“非暴力”的信息传播以及信息接受,前提是我要了解“暴力”的信息沟通是什么样的。




<2/4>寻找答案

“暴力”一词很好理解,但要作为一个特定的定义词汇的话,就需要我去重新学习它新的定义。这本书所说的“暴力”与我日常接触到的语言“暴力”很相似,不过稍有不同的是:


“本书‘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整本书可以说都在围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沟通节点来展开,而且首先介绍了这四点的含义:

  • 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者评估;

  • 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

  • 需求:说出那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 请求:明确地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其中,四个节点需要注意的是:

【观察】:需要与评论相区分,观察他人以及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我想其重点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描述一个事实。

【感受】:其重点是找到描述心情、情感、感受的词汇。

【需求】:这是感受的根源。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

  1. 责备自己

  2. 指责他人

  3.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请求】:请求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我们告诉他人,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应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2. 同时,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

  3.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所以应该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




<3/4>如何应用

非暴力沟通的定义到这里就梳理完毕,但是其如何应用以及适用场景还未得到回答,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信息传播”、“信息接受”。信息的传播也就是【表达自己】与上述的定义相同,通过观察语言、事情、行为,表达自己感受以及需求,最后提出请求。


信息接受应该用文中提到的【倾听他人】来描述更合适,而倾听他人可以用换位思考来简单概括。具体的方式则是通过对方的语言(可以是说话、表情、肢体)来找到对方相应的“感受、需求与请求”。


其中会涉及到“给予反馈、提出疑问、猜测”等交流技巧。

当然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无法满足对方的请求,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与请求”来回应对方。

可以理解为将沟通变成“观察、感受、需求与请求(非暴力沟通)”的编码模式来相互进行。也就是俗称的换位思考。


而非暴力沟通不仅仅可以应用于与他人的沟通当中,还可以应用于【与自己沟通】当中。


文中提到的与自己沟通最主要的是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自责是对自己的愤怒,而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它来提醒自己---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正使他难以得到满足,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


这些与《自控力》(Kelly McGonigal)当中所描述的责备自己不谋而合。《自控力》中的意思是“自我批评和罪恶感只会让我们的情绪更加低落,从而更加容易受到诱惑。其中受到诱惑并不是因为我们存在根劣性,而是因为‘多巴胺’神经系统的存在。而解决方法是‘自我同情’(自我谅解),更反人性的是,‘自我同情’才是增强自我责任心的方式,而非自责”。


所以责备自己是一种低效的、反生理、顺人性的行为模式,而【自我同情】(倾听自己)才是高效、正确的增强责任心、与自己沟通的方式。


四、结语

最后,博士通过描述【非暴力沟通】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来试图向我解释如何【表达自己】、【倾听他人】、【与自己沟通】


我在看书的过程中有想过这不就是换位思考所想表达的意思吗?而且书中的语句不就是畅销书的惯用伎俩吗?书里面的插画不就是用来撑篇幅,浪费我钱的吗?


可以这么想,但最好让自己的时间没有浪费,因为文中有一句话更好的描述了这本书的目的“‘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字眼进行交流”,也就是说并不是简单的方法论,而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非暴力沟通》的着重点在整个人与人的交互世界当中,而针对【与自己相处】描述得很少,但可以借鉴。我想我可以在《自控力》当中找到另外的残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琢舟八千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